<唐ju不辱使命》中的安陵国最终被秦国灭了吗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17 05:42:27

不能这样说,因为战国策的《唐雎不辱使命》并不真实,是很明显的夸大,甚至是子虚乌有,只是为了强调小国不畏强暴的精神!

下面请看一小段文字

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一位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,他便是战国末年的弱国臣子唐雎,他的凛然正气千百年来仍然令人震撼。
不久前,我带领学生学习《唐雎不辱使命》一文,重温那一豪壮的场面。但在教学过程中,学生提出了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:唐雎之所以能使安陵国避过一劫,缘于他的拼死一搏。可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?
文章对此没有任何交代。
唐雎是否带剑而入呢?根据当时的法律,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,因此还演绎了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:荆轲刺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图当中,专诸刺王僚更是巧妙,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。唐雎长长的剑自是匿之不住。难道是秦王狂傲到了极点,任由使者携剑以示气度?这种侥幸之说恐怕难以站住脚。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—公元前221年间,秦王早已有过前车之鉴:蔺相如宁为玉碎、不为瓦全(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;荆轲视死如归、大义凛然(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)。虽然说堂堂秦王,蛮横骄纵,但绝对不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,断不会有如此举动。
那唐雎“挺剑而起”时该不会是使秦王之剑吧?秦法虽然规定“群臣、使臣侍殿上者,不得持尺兵”,但秦王本人不在此列。秦王倒是有剑的,可诸位不要忘了,唐雎前来乃是“秦王不悦”之后,是想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亡国危机的。秦王会把一区区小国使者放在眼里吗?即便接见,也只能殿下侍候。因而,唐雎根本没有接近秦王之机会,拔出秦王之剑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既然如此,唐雎的剑到底从何而来呢?
该文出自《战国策》,我们先来看一看《战国策》吧。它是一部介于子、史之间的古书,主要记录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、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,同时也有一些历史事实。其中历史记载有的是民间传说,有的引寓言故事。评论家吴小如在《古文精读举隅》中谈到,《战国策》并非全部实录。蔡守湘于《先秦文学史》中所持也是“记言记事具有艺术虚构”之论。马积高、黄钧在其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中则明示,《战国策》是史家之笔兼策士之辞,“为了耸人听闻,游士的言词有夸张渲染和虚构的特点”。《战国策